在阅读下面的内容前顺市配资,欢迎点个“关注”支持我们,这样日后能持续收到类似文章并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
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民众联合发起了一次震撼世界的和平行动:约有200万人手拉手,组成了一条长达约690公里的人链,连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的城市和乡村。这场被后人称为“波罗的海之路”的示威,旨在向世界表明:三国人民希望摆脱苏联统治,争取独立与自由。事件过后,这三国的独立进程明显加速,成为推动苏联解体的重要事件之一。
实际上,冷战末期不仅仅是波罗的海三国在期待苏联瓦解,几乎所有东欧国家对苏联统治的结束都抱有欢迎态度。那么,苏联曾经统治东欧将近半个世纪,为何最终会滋生出如此多反对力量?要理解这一转变,就必须回到斯大林时代,追溯苏联如何建立起“红色帝国”的。
展开剩余80%与西方内部多样化的国家联盟不同,二战后形成的“红色阵营”在很大程度上是斯大林在其统治期间通过一系列策略和强硬手段促成的。苏联在冷战中曾拥有众多卫星国,这一局面主要来源于斯大林时期的两次扩张:一次在二战前通过与纳粹德国的协议、一次在二战后借助战胜德国的政治资本。
二战前夕,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这份条约在表面上是互不侵犯的承诺,但也为苏联在东欧的扩张铺平了道路。借助这一“默许”,斯大林先与德国瓜分波兰,随后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芬兰发起战争,迫使芬兰割地。接着,斯大林把目标转向波罗的海三国:在1940年,苏联通过操控选举和政治压力,使这三国先后成立亲苏的苏维埃政权,最终被并入苏联版图。同期,罗马尼亚也在苏联压力下失去了比萨拉比亚地区。到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通过威逼利诱,总共从邻国手中获得了近4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这些被吞并的地区,在历史上虽然曾属俄罗斯帝国,但民族构成并非以俄族为主,并且在一战后已经作为独立国家存在多年。因此,这种强行并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然而,战争的爆发使得这些矛盾长期被掩盖,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再次凸显。
二战后,苏联以巨大牺牲换来战胜成果,在雅尔塔会议中英美对苏联在东欧的利益做出了妥协。斯大林借此机会扶植起一系列亲苏的共产党政权,把原有的国家权力结构大规模改造为苏联控制下的卫星国。这一次“合法化”的扩张,极大地扩大了苏联的战略空间,使得西欧各国不得不更加依赖美国来抗衡苏联顺市配资,从而形成了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对峙。
然而,华约体系内部自始就埋下了许多隐患。首先,很多被纳入苏联阵营的国家,与“俄罗斯”——或说苏联——之间存在着历史恩怨与民族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俄罗斯帝国分裂出去的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虽然历史上曾被俄罗斯统治,但经历了独立建国的时期,民族认同已逐步形成。斯大林在二战前后的吞并行为激化了这些国家对苏联的抵触情绪,而苏联并未通过和解或政治调整来化解这些新仇旧恨。
其次,斯大林在划分势力范围时并没有以意识形态的同质性为主,而是更多出于现实的地缘战略需要。苏联把重点放在了东欧——那些地理上靠近苏联的国家——而未把资源和精力投向如法国、意大利这样在意识形态上有实力的共产党组织。结果是,苏联扶持的东欧共产党往往基础薄弱、合法性不足:很多政权是通过苏联直接干预、甚至政变上台的,缺乏广泛的民众支持,这类政权在长期压制下随时可能失去民心。
反观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因其在本国有较深的群众基础,虽然在冷战期间遭到打压,但却长期存在并在战后政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比如战后法国共产党一度是政局中的重要力量,意大利的共产党在冷战期间长时间成为最大的反对党。若斯大林当初把重点放在扶持这些具有群众基础的党派,或许冷战的走向会有所不同,但这种选择并非斯大林的优先考虑——他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个强大的、能在现实国际格局中自保并扩张的国家安全缓冲带。
斯大林式的霸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在华约体系内,苏联的领导地位几乎不可挑战,这种高度集权虽然短期内巩固了苏联的影响力,但也抑制了盟国的独立发展。长期来看,当苏联内部出现危机时,那些长期被压制、缺乏自主政治生态的卫星国反而更容易爆发变革,成为推动体系瓦解的先导力量。此外,苏联对盟友的排他性控制也促成了后来中苏关系等重大外交裂痕的出现。
综上所述,苏联半个多世纪对东欧的控制,表面上构成强大阵营,实则因为强行扩张、忽视民族情感、扶植缺乏根基的亲苏政权,以及过分集中化的领导方式,埋下了自我瓦解的种子。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并非偶然,而是长年累月历史选择和政策后果的必然结果。
关于冷战期间中国的立场与利益,以及中国如何在冷战结束后成为这个历史进程的受益者与观察者,属于另一个复杂话题,我们将在下一篇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摘选:李怀顺、《“东方战线”探源》;王晓坤、《前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及其影响》;周亦奇、唐世平、《“半负面案例比较法”与机制辨别——北约与华约的命运为何不同》;李凯旋、《意大利共产党百年社会主义探索》;高歌、《东欧剧变与冷战结束》。
发布于:天津市泸深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