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镇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地处粤湘两省交界,距离仁化县城约38公里。东边邻接长江镇,南边接壤仁化镇,西边与红山镇相连联丰配资,北边则与湖南汝城三江口镇相望。四周群山环绕,山谷狭窄,地形险要。由于古时是湘粤边界的交通要道,这里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守卫边界,当时在这里建立了古秦城,成为南越的北隘口,城口镇因此得名。
城口镇的南边,东河和西河交汇的地方,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地方。沿着绿树成荫的松柏林小道,走进一片安静的小山岗,周围青草繁茂,树木苍翠,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令人陶醉。继续沿着道路穿过开阔的草地,走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光景美不胜收。山坡上的墓地十分简单却庄重,红色的磁砖墓碑矗立在水泥柱上,青灰色的碑铭上刻着“谭甫仁、王里岩将军夫妇之墓”,下方摆放着两只花篮,显得庄严肃穆。这就是开国中将谭甫仁将军的安息之地。
展开剩余76%站在谭甫仁将军的墓前,周围的山峦起伏,河水宁静,四周山高林密,远处的山脊和云雾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幅画。这里地势平坦,可以看到百粤风云和潇湘晨光的美丽景色。墓地附近,还有一座红军雕像,雕像英姿飒爽,手握号角,气吞万里,象征着红军长征过境粤北时的英勇与不屈。
陪同参观的朋友向我介绍道,谭甫仁将军一生戎马生涯,参加革命工作之后极为忙碌。回忆起他第一次回家探母,已经是离家二十多年。当时,他已经是44军政委,部队驻扎在离家不远的惠阳。那时,城口镇还没有通公路,谭将军骑马走回家。沿着熟悉的小路走,他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田里劳作,尽管20多年未见,但他一眼就认出了是自己的母亲。激动之情,无法抑制,他向母亲跪下,喊道:“娘,不孝的儿子回来看您了!”母亲也认出了他,激动万分,母子相见泪满巾。
这次重逢,成为了谭甫仁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时刻。母亲那温柔的爱深深地印在他心中,也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支持他在革命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谭甫仁将军的母亲徐润莲,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谭甫仁,虽然生活艰难,但她始终坚持让儿子上学读书。每年交学费时,母亲都会省吃俭用,把钱装在红纸包里,嘱咐儿子:“当用则用,切勿奢华。”她的艰辛付出和无私爱护,成了谭甫仁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母亲还一直支持他投身革命,直到谭甫仁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红军中的一员。由于写得一手好字联丰配资,他被任命为秘书和宣传工作,之后逐步晋升,最终成为一位开国中将。
谭甫仁将军的经历,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母亲的善良、坚强和无私的爱,成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即便在戎马生涯中,他依然深感愧疚,认为自己没有更多时间陪伴母亲,便决定以忠诚报效国家,尽最大努力让母亲的晚年安享幸福。
谭甫仁将军的忠孝之道,成为了他一生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身居高位,他始终不忘自己的母亲,深知母亲的辛劳与付出。他在心中立下誓言:活着为国家尽忠,死后为母亲尽孝,这份孝心一直伴随着他。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温柔的。谭甫仁将军不幸被一名混入革命队伍的叛徒所害,这名叛徒名叫王自正,曾在“还乡团”中参与过反革命活动,最终在部队内担任重要职务。当王自正的罪行暴露后,谭甫仁将军未能逃脱这场悲剧,英勇的将军在悲痛中离世。
谭甫仁将军的遗产和事迹,至今依然深深地铭刻在人民心中。今天,谭将军的故居和陵园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吸引着无数前来缅怀这位革命英雄的人们。
发布于:天津市泸深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